从海归基督徒的流失反思当代校园事工

 

大陆留学生的福音事工(校园事工),一直是海外教会十分看重的福音事工。这些福音事工的成果是十分可喜的,也是众教会有目共睹的。

 

然而海归基督徒的流失率常年居高不下。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海归基督徒的流失率在85%-90%之间。本文简单分析流失率高的原因及一些应对策略。

 

海归基督徒难融入教会的原因

 

1、校园事工教会观的缺乏

 

校园事工普遍存在脱离教会的问题,这带来的问题和后果便是,很多因学生福音事工而信主的基督徒,严重缺乏教会观。很多海外的学生福音不是教会开展的,不是教会主导的,很多是独立的学生团契,或者是挂名在教会之下,实际上是独立的团契。

 

不单是海归,大陆的学生事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海外的学生事工也基本相似。学生毕业后,都不容易融入当地教会,普遍认为这间教会「不适合我」,因为很多教会是没有学生团契的,或者,虽然有学生团契,但是这些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可能再参加这些学生团契了。

 

学生团契与教会的脱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何学生团契会与教会脱节呢?因为教会和学生团契的教会观不够整全,不够稳固。很多教会看待学生团契只是教会的一个事工,而非教会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团契看待自身,是一个学生团体,而非教会的肢体。

 

2、重活动,轻福音信息

 

海外的学生福音事工通常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鲜新颖的聚会而出名,这吸引了很多留学生参加,也把很多留学生带进了学生团契。

 

一些学生团契的活动,通常只会留一点点的时间来分享福音信息,分享的福音信息也只是匆匆带过,更多关注的是生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的信息。很多学生牧者变成了「活动策划者」而非牧者。而这带来的后果便是,很多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团契的活动很丰富,弟兄姐妹很有爱心而受感动成为了基督徒,而真正的福音则被不经意的忽略了。学生毕业后,海归去到工作当地的教会,发现活动没有了,都是讲道,查经,祷告会,主日学这些「无聊」、「枯燥」的聚会,自然一时无法适应。

 

活动很重要,活动很有意义,但是,太多关注活动,太多用活动吸引人,很多时候,则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和海外的教会普遍逐渐向「以事工为导向的牧养策略」的转变不无关系。

 

3、学生福音事工过于注重个人关系

 

学生牧者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这个不言而喻,但是,海外教会的学生事工往往太过于注重个人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提升到十分必要的地步,带来的后果是,因为太注重个人关系,太强调个人关系,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属灵关系:堕落的人,与救赎的主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太脆弱,一方面,这种关系随时会破裂;另一方面,一旦离开之前关系很好的群体,想要再建立关系,再融入新的群体,就显得十分困难。

 

这是很多海归回到大陆教会觉得不能融入教会的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在这些教会,他们好像短时间内,找不回从前在学生团契的那种关系了。很多海归去教会,不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委身教会,而是为了去建立或者寻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动机和前提,往往是会令他们失望的。

 

4、学生福音事工只以学生为目标

 

海外的学生福音事工,通常是学生单独聚会,单独活动,很少有和教会的成年人一起参与敬拜。部分牧者认为学生参与成年人的敬拜会觉得无聊,怕学生会听不懂主日讲台的信息,觉得学生会水土不服。

 

因为群体的局限性,注定了学生们,似乎永远只能和学生在一起,当他们不再是学生的时候,他们又无法融入其他新的团体,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只有学生的团体。这些留学生也比较容易满足于学生团契之中的感觉,彼此相爱的感觉,群体的一致性和自我之间的彼此认同的感觉。

 

5、海归自身的自我优越感

 

一些海归觉得,我一个PhD,怎么可以和一群没有读过书的打工者一起聚会?我一个高级知识份子,留过学的人,怎么能和一群老头老太太一起聚会?我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目标,但是我在学生团契,大家都是PhD,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目标……

 

这种自我身份的优越性,这种因为知识、学历而产生的骄傲,使得部分海归难融入当地教会。后现代社会将个人的背景、文化和受教育程度所带来的影响上升到一个台阶,觉得这是无法跨越的障碍,觉得这些是人群划分的重要因素,这种进化论带来的「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的世俗思潮已经严重的侵蚀了海外的学生事工,带来了特定群体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6、本地教会缺乏对海归的认识和了解

 

海归回到自己的国家,普遍觉得无法适应或融入当地教会,绝非偶然或者单方面的原因,当地教会缺乏对海归的了解和认识,不单是背景和文化上的,也是心理和习惯上的。

 

作为留学生去到国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当地的文化,在国外几年后,早已与国内的文化脱节,回来后,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重新适应国内的生活习惯。

 

而这个过程,通常被国内教会轻描淡写的带过,因为对海归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认识海归,没有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重新适应他们已经生疏的环境和文化,这也是导致海归普遍难以融入当地教会的重要原因。

 

7、本地教会与海外教会缺乏良好的联系

 

本地教会与海外教会之间缺乏较稳定和彼此信任的联系也是造成海归无法融入当地教会的重要原因。很多海归回国前,会多方打听,寻找教会,但是很多时候,是由一些他们本身并不认识的肢体,介绍一些这些肢体自己也并不了解的教会给海归。有时候是教会背景的差异,又时候是教会文化的差异,有时候是教会神学宗派的差异等等。

 

这种联系和关系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教会情况并不是十分公开,无法了解该教会的具体情况,只有等到人去了以后才发现这间教会可能不适合我,于是就再次开始寻找,寻找的过程和之前的过程也差不多,几个回合过后,还是无法寻找到合适的教会。

 

应对策略的笔者之见

 

1、建立稳固整全的教会观

 

学生福音事工从一开始的建立,最好就由教会主导、教会开展,逐渐由学生团契主导向以教会主导的模式转变,学生们不再是「有感动」所以建立一个查经班,因为「有热心」所以建立一个学生团契。

 

明确一个原则和概念:学生团契,是教会的肢体,而非独立存在的。这就包括教会牧养上,不是某一个学生牧者去牧养他们;也包括教会行政上,不是某一个独立的执事会去治理学生团契。

 

在福音的开始,带领慕道友参加主日崇拜,在主日崇拜中传福音而不是在个人关系中,不是在学生团契中,不是在活动聚餐中,而是在教会的公共崇拜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稳固而整全的教会观。

 

2、用真理和福音改变学生

 

真正能够改变学生的,是福音,是完完整整的福音,是圣经中所启示的耶稣基督所传讲的福音。是一种全人的更新和改变。约十四6:「耶稣对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教会的各种活动、聚会,可以帮助我们吸引学生来教会,但是真正能够在本质上吸引学生委身给基督,委身在教会的,是上帝的话语,是耶稣基督的福音。

 

每一次的聚集,每一次的活动,都应该以福音为导向,以真理为目的,也就是,花更多时间去查经,去分享上帝的话语,去讲明福音。福音不是耶稣基督拯救罪人、爱罪人这么简单。福音,是全人的改变,福音,是整全的世界观。

 

部份海归对福音的认识相对较肤浅,对真理的认识,相对较冷漠。甚至很多已经作了「决志祷告」的海归,不知道「基督徒」的真正含义,以为基督徒就是作过决志祷告就可以了。

 

3、以扎实的门徒造就来牧养学生

 

门徒造就的本质,就是带领学生学习耶稣基督的样式,学习耶稣基督的生命,举止,行为,价值观,世界观的更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牧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会与学生,彼此学习真理,彼此在真理中成长。

 

我们需要摆脱个人关系的牧养模式,而转向以「基督门徒」的关系为导向的牧养模式。我们不只是为了要和学生建立好的关系,更是为要引导和带领他们认识上帝,敬畏上帝,和上帝建立好的关系。

 

4、走出学生圈子,融入教会

 

这一点或许是最困难的,就是带领学生走出学生的圈子,融入教会当中,和教会成员,和成年人,和儿童,一起参与主日崇拜,一起参加祷告会,一起参加教会的查经小组。教会不再是以人的身份或职业或爱好而分成不同的团契,不再是一群只有医生的团契,不再是一群只是学生的团契。而是所有群体,所有肢体,在教会中,在基督的身体里,成为一体。

 

在学生团契之外,让学生更多参与教会的敬拜,参与教会的建造,是势在必行的。学生更少的独立活动,更多地与教会融为一体,不是不可能的。

 

5、大陆教会的应对和调整

 

有一些大陆教会存在排斥海归的倾向,片面地认为海归都普遍骄傲,不好相处等。大陆教会需要以牧者的心态,更多地认识、了解和接纳他们。适当地与海归聚餐,聆听他们的故事,多组织一些活动,以便帮助他们过渡。更多地邀请他们参加聚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调整他们的观念和思想。这些,都需要付代价,都需要花时间,都需要用爱来付出。

 

很多海归都有专业技能,如何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来参与教会的服事,也需要教会更多的关注。让他们不是只是被动的融入教会,而是教会主动的接纳他们,视他们为一家人,而非外来人口。
对于大陆教会而言,我们似乎需要在神学上有一个前设:用神学和教义的一致性,来弥补环境背景的不一致性。意思就是,相同宗派和神学立场的教会,彼此间更好的联络,互为肢体。

 

结语

 

不难发现,其实不单是海归学生难以融入教会,很多学生团契的学生,出来工作后,也普遍出现不容易融入地方教会的情况,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大陆。

 

想要在本质上改变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是神学上教会观的建立和更新;其次便是方法论和策略的更新,不再以活动为导向,不再以学生为单一目标;最后,是让学生牧者回归牧者的身份和呼召,学生牧者不是活动的策划者,不是吸引人来教会的明星或名人,而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上帝亲自呼召的牧者,来牧养和带领学生也成为基督门徒的牧者。

 

此文发表在03-04-2017期《使者杂志》

从海归基督徒的流失反思当代校园事工   /秦路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