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蛮喜欢的一个作家:许知远,最近在作一个电视节目:《十三邀》。我阅读许知远应该是高中时代开始的。《十三邀》这个节目主要是许知远作为主持人,与一些名人对话,当然不是那种新闻采访式的对话,是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在餐馆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在书店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或是在茶馆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甚至可以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总之是那种气氛十分轻松的方式。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趋势和需求。
其中有一期,许知远和李诞——《吐槽大会》的策划人一起聊天,分别在餐馆和书店,整个谈话十分漫长,前前后后差不多有4个小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定的主题,就是谈(扯)天(东)说(扯)地(西),但是看完还是觉得蛮有收获的。
而《吐槽大会》则是由腾讯视频推出的一档娱乐节目,主要是以嘲讽、吐槽某位大咖(比较出名的明星)为主要内容。这种以脱口秀为形式的娱乐节目在中国兴起不久,差不多也就几年的时间。我也不知道这个节目火不火,也不知道观众大多是什么群体,80后?90后?但是,我个人看了一些这个节目,包括一些类似的节目,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和我太太——东北幽默媳妇一起看的。我们都觉得蛮不错的,很搞笑。
但是看完之后,我的职业病又犯了,总想着写些东西来谈谈我对这类节目的看法。当然,不是批判,是喜欢和欣赏的同时带有一些警惕。首先,诚实的说,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节目的。虽然有不少主内的肢体觉得这个节目无聊、低俗,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个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后现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一些变迁,颇具写实和参考价值。
吐槽,其本质是透过嘲讽他人和嘲讽自己,来达到某种程度的喜剧的效果,或者是一些人生的失败,或者是一些人生的污点,或者是一些人生的悲惨遭遇等等,透过这种幽默、娱乐的方式一带而过,给人一种释然的境界和感觉。尤其加上脱口秀这种搞笑幽默的方式,显得很特别,很不一般,起码看起来没有其他娱乐节目那么做作和虚假。
积极的一面,当然是我们不必对我们人生的失败、污点和悲惨遭遇太过于在意,一笑而过,也蛮好的,不必太在意。被人嘲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的人生岁月中没有一些见不得人的地方?谁的人生还没有一些荒唐可笑的失败的经历?谁的生活又不是乱七八糟的充满着各种难堪和困苦?能够拿出来说,能够在亿万观众面前拿来调侃,就证明可能真的不在乎了。另外,自嘲也是另一种合适地认识自我的过程和方式,把自己看得不再那么重要,把过去的失败和不堪看得不再重要,把他人对我的批判和攻击看得不再那么重要。
消极的一面,就会让我们失去一种深刻地自我反省。如果失败都可以一笑而过,如果不堪都可以用几句笑话一带而过,那么,我们就不必为我们所犯的错误甚至是罪付太多代价,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这些失败和不堪中去进行深刻的反省和自我认知呢?
诚实地说,这些失败、污点和悲惨遭遇是否真的能够透过嘲讽就一笑而过呢?我想未必。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我想问的是:能够自嘲和接受别人的吐槽,是否真的能够说明我本身已经对这些不堪的过往不在乎了呢?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欲盖弥彰?为了表明自己不在乎,所以借着自嘲和接受别人的吐槽来假装不在乎而内心深处却依旧耿耿于怀呢?
《吐槽大会》的不少明星和嘉宾,与其说是吐槽自己和接受他人的吐槽,倒不如说是一次反击和证明自己的机会,比如曹(云)金,曹(云)金的那一期很好看,算是我最喜欢的一期了,但是看完我就觉得,这是曹(云)金的绝地反击,而不是自嘲和接受他人的吐槽。曹(云)金在节目里的根本目的就是怼郭德纲,就是反击郭德纲,说白了,曹(云)金本身,没有任何的自我认知和深刻的反省(他和郭德纲的事件我不作任何评论,孰是孰非很难判断)。
这就是我在担心的一点,这种节目某种程度上在给观众一种暗示:不管什么事,都不算事,哪怕是离婚,哪怕是绯闻,哪怕是打人伤人,哪怕是再不好的事,都不要介意,没什么大不了的,拿出来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一方面不让我们陷在过去的失败中当然好,但是另一方面,却让人失去了自我反省和认知的过程。这种自嘲和吐槽本身,在本质上,都是变质了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看完了这么多期的《吐槽大会》以后的感想和感受。
不论是《十三邀》还是《吐槽大会》,其体现的都是后现代背景下,观众和人群的心理变化。原来访谈不需要特定的主题,不需要特定的场合,不需要特定的形式,随意即可,舒服即可。
原来,嘲讽他人可以这么爽?原来,自嘲也不是那么难堪。
我真的不否认其实脱口秀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和创作,确实,很多段子是真的需要反复地阅读、思考和总结才能够创作出来的,说脱口秀真的需要很多的才华。我个人很欣赏李诞的才华,以及那些在背后写稿子的段子手们,很多段子真的很经典,也很搞笑。他们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我真的不否认自嘲和互相嘲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疗伤”的作用,能够给人一种一笑而过的境界。
但是同时,我个人也是蛮对这些形式保持某种程度的警惕,就像我所说的,这些形式,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趋于随意和不在意。
后现代的社会强调我们要活得真实,不要活得那么累,不必掖着藏着,对那些负面的过往不要想太多,不必过于在意,能够笑一笑,就过去了。
就像许知远在和李诞聊天时李诞所说的:不要深刻、不要严肃、不要认真、不要较劲。。。只要好笑。
要活得真实,不要装,什么是真实?《吐槽大会》,李诞、池子,一个89年的,一个95后。他们对真实的理解就是:无下线。当然,没有那么肤浅,没有那么暴力,没有那么低俗。但是其本质就是:好像我敞开的越多,别人看到我的负面越多,就越真实。
但是,他们要呈现的真实,其实是消费自己和他人的叛逆,消费自己和他人的敞开,消費自己和他人的赤裸裸、消費自己和他人的自嘲。
就像李诞自己说的,很大程度上,《吐槽大会》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人们在消费他人的槽点。意思就是,很多人喜欢窥探他人的失败,喜欢挖掘他人的槽点,透过吐槽,来取得一些的快感。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消费时代,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用来消费和被消费的,哪怕是槽点,哪怕是自己的不堪和软弱,失败和痛苦。它与以往的励志故事、心灵鸡汤不同,励志故事和心灵鸡汤的本质是:我失败了,我跌倒了,但是我爬起来了,最后我成功了。但是吐槽却不是,吐槽是:我失败了,又怎么样?
由于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心灵鸡汤,越来越不喜欢励志故事,所以吐槽就横空杀出。
这些自嘲的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不真实,变成为了显示真实而做作,为了显示真诚而虚假。故意装作一切都不在乎,其实内心却依旧无法释怀。
我也是后知后觉,在我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发觉到,那些写我软弱面的文章,阅读量远远超过其他主题的文章。比如我写我在婚姻中的失败,我写我作父亲的挣扎,不少读者表示这些文章很真实、很受感动。我也想借此提醒弟兄姐妹和朋友们,敞开自己的软弱不一定就是真实。我们也不要只在别人展示他软弱的时候才觉得他真实。好像他不分享自己的软弱他就不真实。
真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不是一些表面的事情可以展示的。我们永远无法借着文字和电视去了解一个人,哪怕是他在文字和电视里表现得多么真实和软弱,我们也无法轻易判断他真实与否。除非我们真实地接近一个人,和他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否则,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都是很片面的。
诚实地说,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喜欢挖掘他人的软弱,或者,喜欢听别人的软弱,才会觉得真实,因为,我们的真实生活其实都是和他人一样的乱七八糟。因为我们某种程度上,能够在别人的软弱中找到共鸣,说得再严肃一些,我们能够在别人的软弱中寻找到某种快感和慰籍。
所以,不要过度探测他人的软弱,不要过分在他人的软弱中寻找安慰和共鸣。不是不能,而是不要过分。
我和李诞差不多算是同时代的人。看过了完整版将近四个小时的谈话,李诞身上,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太多共鸣。
我们这一代人,夹在集体主义已经消亡、个人主义尚未兴起的时间节点上。这是很痛苦和悲惨的一个年代和转折点。
所以李诞说自己要从别人身上找理由,为别人而活,从此获得上进的动力。我前几看过一条微博,说感觉身边的同龄人,往往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李诞的身上,也能看到这种迷惑。
我们都知道不喜欢什么,不想要什么,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想要什么。
我不敢否认他们的才华,我不敢否认他们的努力。但是,我却真实地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困境、挣扎和束缚,他们内心深处的怀疑、迷茫、挣扎和内耗,但是,却没有呐喊,只有吐槽。
许知远和李诞的谈话非常有意思,很多观众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
李诞,一个搞喜剧的,一个嘻嘻哈哈的人,内心其实却是患得患失,十分虚无的。在他和许知远的对谈中,他说,我不敢作我自己,不敢活出自我,因为那样的话,肯定早就没有我了。所以,我只能为别人而活着。
许知远,一个严肃文学的作家,一个被封的作家,却是十分明显的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者。这种差别是很耐人寻味的。
当然,不论是《十三邀》还是《吐槽大会》,其本质还是娱乐节目,我想,这些问题是娱乐节目无法避免的困境。所以,既然是娱乐节目,就当娱乐节目看就可以了,不必那么较真,不必那么累。看的时候,多一些谨慎即可,透过这些娱乐节目,能够帮助我们更多和更深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代,足矣。
所以,行文至此,也差不多了,我不敢说我要用基督教的信仰和神学来批判《吐槽大会》,这样意义不大,但是在我欣赏和喜欢《吐槽大会》的同时,我也会比较谨慎和严肃的用我的信仰和神学来看待这些节目背后的困境和挣扎,并尝试着为此寻求一些出路。
简单总结:
1: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去释怀和笑对人生的槽点的,能够真正帮助我们重新看待和认识自我的,只有在耶稣基督里重生了的灵魂,能够真正更新我们的,只有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拯救。吐槽,本质上,没法帮助我们抹去人生的槽点;吐槽,也无法帮助我们真正意义上忘记过去的伤痛和失败的经历。吐槽,不是结局,更新才是目的。吐槽,无法让我们更新自我,唯有重生。
如果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经过去,你看,都变成新的了!(林前5:17,新译本)
你们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哪,到我这里来吧!我必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应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你们就必得着心灵的安息;我的轭是容易负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28-30,新译本)
2:不要过度窥探他人的软弱和失败,不要过度期待他人的软弱能够帮助我们,不要尝试着只在他人的软弱和失败中寻求安慰和共鸣。
3:我们需要笑对过去,需要对过去的失败和不堪坦然处之,但是且不可轻易过去,不可忘记深度地自我反省和认识,换句话说,不可忘记认罪。诚然,基督会赦免我们的罪,但是我们更加需要悔改。没有悔改的认罪,是虚假的。
我们若承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公义的,必定赦免我们的罪,洁净我们脱离一切不义。(约翰一书1:9,新译本)
最后,我用李诞在他的《笑场》一书中的一首《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一诗来作为结尾。
《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
再互相憎恨的人
也得睡在同一个夜里
甚至同一张床上
甚至一起失眠
心里惦记着同样的事
感到同样可笑
也同样沉默
憎恨是沉默的一个理由
夜晚是第二个
如果一个人终究忍不住
说,算了吧
另一个就一定会问
真的吗
两句话脱离两张嘴
两个人同样后悔
于是继续相互憎恨
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
🔚
主仆 秦路
A Servant of Jesus Christ
Soli Deo Gloria
个人微信公众号:勇守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