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被理解以前,先竭力去理解
我今天无意间看到了一则比较旧的新闻,是一件很感人的小故事。发生在2014年,美国的爱荷华州( Iowa State )。
Makenzie 和 Steven 当时是一对情侣(现在已经是夫妻,也已经有了孩子),他们去一间餐馆吃晚饭,但是服务生用了20分钟才把水送上来,40分后他们才拿到开胃菜,一个小时后他们才吃到主菜。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竟然还意想不到的给了那位服务生100元美元(约合人民币650元)的小费,而他们的餐点总共其实也才66美元而已。
(稍微解释一下背景:在美国,很多服务生是没有固定工资的,是靠着顾客给的小费,有的餐馆会给服务生工资,但是也是很低很低的,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服务生都是要靠消费来赚钱的。在美国,如何付小费没有明确规定,按照我个人的原则:基本上午餐的小费是我消费金额的10%-20%左右,晚餐的小费是我消费金额的15%-25%左右。当然,多少是会根据餐馆的服务质量来决定的。这是比较正常的美国小费文化。而消费了66美元,却给了100美元的小费…(账自己算)…)
Makenzie 在 Facebook 上分享了这张收据,收据上写着:“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你现在的处境…” ( We’ve both been in your shoes, Paying it forward. )
她在 Facebook 上发文表示:“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晚上得到的服务品质的确很差,服务生用了20分钟才送水上来,40分后我们才拿到开胃菜,一个小时后才吃到主菜。很多人都在嘲笑这间餐厅以及他们的服务。没错,这的确很糟糕,但显然,这完全是因为人手不足的问题,错不在服务生,他像发了疯一样整晚到处奔走,也没有对任何客人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根据我们计算,他一共要负责12张桌子与吧台,一个人是没办法处理这些的。”
“我在那里看他来回奔走,一直跟客人道歉,我就跟 Steven 说,我们以前就是这样,也是服务生,而我现在一点都不怀念那个工作,我只是想赚小费而已。我们猜想,这个服务生一定会因为服务不好,所以拿不到太多的小费,甚至可能完全拿不到小费,所以我们想给他多点小费,让他开心点。在他发现我们之前我们就离开了。我说出这件事也不是想要得到别人的夸奖,只是想提醒大家:在批评别人之前最好先看看状况到底是怎么样,还有,永远、永远、永远别忘了,你一路上是怎么走过来的。”
Makenzie 的 Facebook 地址:
看完这则故事,我很是感动,也很惭愧。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凡事都强调“被理解”。在家里,我希望被配偶、子女理解;在教会我希望被牧师、弟兄姐妹们理解;在公司,我希望被上司、同事理解;在社会中,我希望被朋友理解。我们总是十分期盼:能够被人理解。
但是,这个世上真正能够理解我们的人不多,好像每个人都在说:
你能不能多理解我一点点?
我理解你?那谁来理解我?
你都不愿意我,我凭什么要理解你?
……
这是个无出路的死循环…
于是我们时常发出感慨:这个世界缺乏理解,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为什么没有人懂我…
我们似乎也会强调彼此理解,头脑中,我们也知道需要先理解别人,再寻求理解,但是事实上,我们常常寻求的、想要的,似乎只是希望别人理解我多一些,而把理解别人抛到了九霄云外。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这句话是出自于 Stephen Covey 那本很著名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一书。意思是:寻求被理解以前,先竭力去理解(或译:先竭力去理解,再寻求被理解)。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正当的理由和原因来埋冤我们的妻子、孩子、同事、朋友、弟兄姐妹或牧师不够理解我,事实上也很可能是他们真的不够理解我,我也有理由去生气、埋冤甚至是发火,我们可以的,但是,能不能稍微在想要因为对方不够理解我而生气之前,稍微等一等。
稍微等一等,这是我对自己的提醒,就像这对美国爱荷华州一对平凡的夫妇,带着善良的心,带着理解他人的心,给他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温暖和感动。他们有理由生气,这么差的服务,他们也完全有理由不给任何小费,也甚至可以向老板投诉这位服务生,他们都可以,但是他们没有怎么做,他们反而选择了回想自己过去的境遇,想到这个服务生是多么的不容易,想到这个服务生很可能因为很差的服务拿不到小费…他们想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想的,而是为着那个给他们提供了“很差”的服务的服务生想的。
我想起曾经有一次,我请一位牧者和师母一起吃饭,那间餐馆晚上很忙,等了差不多5分钟,也没有服务生来招呼我们,我就很生气,向这位牧师抱怨:这里的服务太差了,这么久了,还不来招呼我们,不知道我们都很忙吗?这是什么服务?待会小费要少给一点。回想起那一幕,我羞愧不已。
我们生活的世代,有一个巨大的陷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其他人的理解,却极少有人愿意去理解他人,是真诚地理解他人,而不是敷衍地理解。
于基督徒而言,我们需要效法和学习的榜样是主耶稣。他在世上的一生,从未想要被他人理解,从未追求过他人对他的理解,他来到世上,乃是因为他们理解我们的处境,他理解我们绝望的光景,他也是为此而死的。
真正的谦卑,就是能够更多地理解他人,这就是谦卑。
骄傲则相反,总是希望他人更多理解我,这就是骄傲。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应当怎样待人。(马太福音6:31,新译本)
这是我们基督教信仰的原则和价值观,这是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的生命,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应该效法的样式。
我们的信仰绝对不是:“你想要我怎么待你,你就必须先怎么样待我。”
我们的信仰也不是:“想要我理解你,你必须先理解我。”
不是的,我们的信仰是:在别人理解我以前,先尝试理解他,或许他后来会理解我,或者,他永远也不会理解我,但是我依然选择去理解他。这就像“爱人”也是如此,在他人爱我之前,先爱他,或许,他后来会爱我,也或许,他可能永远都不会爱我,但是我依然能够选择爱他。
但是,我们的信仰不是一种功利性的方式:为了他理解我,所以我先理解他,为的是他理解我,这在本质上还是骄傲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是心甘情愿,因着那在我里面的,从耶稣基督而来的良善、爱心、温柔和忍耐而产生的品格,谦卑的品格,爱的品格。
基督爱我们,是在我们爱他已先。
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对我们的爱就在此显明了。(罗马书5:8,新译本)
作为上帝的儿女,作为丈夫、父亲和牧者,我时常在这方面失败,总是期盼他人对我的理解大过了我对人的理解。这是我时常犯的错误,也是我作为亚当的后裔,本性里拥有的一种骄傲和自我优越感。
我反问一句不好听的:凭什么别人要先理解我?凭什么别人一定要理解我?其实,这种把别人对我的理解看得很重要的观念的背后其实是骄傲,因为我们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我们把自己的感受看得过于重要,所以当别人不理解我的时候,我会生气、有埋怨,甚至是愤怒。我也因此时常对妻子和孩子发火,生气他们不理解我的忙碌;我也对部分会友有意见,觉得他们不理解我,反而对我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和指责,等等。这背后隐藏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骄傲和虚伪。
这是我今天看到这条旧闻后的体会,零零散散写下来,和各位分享。
之前,我时常参与一些网络的辩论,主要是微信群的一些神学议题的讨论,经常是对那些不理解、不明白我的观点的人很生气,也时常对很多肢体态度不太好,觉得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有问题,等等。但是这些日子以来,我就很少参与这些网络上的辩论了,一方面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愈发觉得,这类缺乏彼此理解和尊重的辩论,既不造就自己,也无法造就他人,只能徒生骄傲和怒气。
我们生活的世代隐藏着另一个巨大的陷阱,这个世代不断地告诉我们:我应该被理解、我值得被理解、我配得被理解、我必须被理解、所有人都应该理解我、我不应该被误解、凭什么误解我、我不能被误解……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代,竭力去理解他人,谈何容易?我们愿不愿意真实地说:我可以接受自己被别人误解,并且,我愿意主动去理解那个误解我的人?主动去爱他。求主帮助我们,赐给我们这样的心智,不容易,但是在基督,靠着基督就有可能。
在家庭里,在教会里,在工作中,在与人谈论问题的时候,尝试理解他人的困难处境,少些过快的指责;对他人多些理解,少些论断和批评。当我们有理由生气的时候,当我们有理由埋怨的时候,当我们有理由发火的时候,愿我们借着祷告,祈求圣灵的帮助,让我们把我们里面耶稣基督的温柔、良善、爱心和忍耐活出来。
我们的骄傲隐藏得很深,无处不在;我们的虚荣心和以自我为中心无时无刻都在诱惑着我们;我们的悖逆和虚伪,无法躲避。我们唯有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和圣灵光照,更深地认识我们自己,更深、更真地祈求圣灵的帮助和怜悯,脱离这种骄傲的、虚伪的、一直为自我为中心的陷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寻求被理解以前
先竭力去理解
求主怜悯我们这些骄傲的、可悲的、总是在寻求他人的理解的罪人。
主仆 秦路
A Servant of Jesus Christ
Soli Deo Gloria
个人微信公众号:勇守真道
“寻求被理解以前,先竭力去理解”的一个响应